最新推荐
看完这十幅图,让你秒懂中国山水画!
放大图了解中国山水画
「 点景人物 」
中国的山水画,除了瀑布和山水?还能有啥?什么都看!不!见!不用担心,拿起你的“XX牌”放大镜看这里↓
下面这幅画里,瀑布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,
而和画息息相关的驮队,却小得像几只蚂蚁!
图丨北宋 范宽 《溪山行旅图》
还有偌大的山水画里,也许你会被忽略掉的一群在踏歌的农民。
图丨南宋 马远 《踏歌行》踏歌中的农民
中国古代画家惯用的这种图名不符的“伎俩”,是山水画里一大特色。
这些在画卷里占据小篇幅的人物统称为:点景人物。
点是点缀的意思,这里的人物完全是山水画的陪衬。
「 一个支点撑起一幅山水画 」
更夸张的是下面这幅《山窗读书图》,
它将点景人物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。
不信,我们一起寻找一下画里读书的人在哪???
图丨清 王翚 《山窗读书图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这幅图以高远法构图,
从上到下,白云、瀑布、楼阁穿插在重峦叠嶂的林木间,
显得苍郁景致,气象万千。
图丨穿插在林木间的楼阁和瀑布
这幅画细密繁复的笔法刻画,线条活而不乱。
浓、淡墨色交叠皴擦,颇有层次感。
画家干笔、湿笔并用,多以细笔皴擦,画面效果繁密而惊艳。
图丨《山窗读书图》中干笔、湿笔并用的繁密
你们说得读书人在哪里?
来来来,看看谁的眼力更好,请于十秒内找到画中读书人!
图丨《山窗读书图》中读书的人
在画幅的右下方藏着一个人在草堂里读书。
当然小编是看不出是真读书还是在打瞌睡。
总之,画家已经命名为“读书图”,姑且相信他。
这个读书场景在画幅中所占比例非常小,
但却升华了“山窗读书”的主题,
画家用真正的实力诠释了什么叫“一个支点就能撑起一幅山水画。”
「 丈山 尺树 寸马 分人 」
古人画山水,讲究“丈山、尺树,寸马、分人”。
所以在这种比例要求下,
画家们一般先画苍山,次画溪流,三画房舍亭阁,
最后才在其中点缀出几个米粒般大小的人物。
但是最后画的人物,往往就是这幅画的主题,咱们借此来倒推之前介绍过的《高士图》、《稚川移居图》。
图丨左:《高士图》(举案齐眉的夫妻)
图丨右:《稚川移居图》(搬家途中的葛稚川)
这幅画中的人物应该比较好找了吧!
古代画家们之所以将山水画中的人物画得这么小,和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有关。
在画家眼中,人物应和谐地与自然共存,所以要藏在自然的边边角角,保持了自然的独立性和完整性。
「以人物为主 」
中国的山水画越成熟,画中的人物就越是简单。
比如最著名的这幅山水画《洛神赋图》里,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,也因为描绘得细致,
大家很容易知道画里哪个是曹植,哪个是洛神……
图丨东晋 顾恺之《洛神赋图》局部
这个时候,山水只是作为背景存在。
这与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相关,
绘画作为生存手段远大于其他的存在方式,
当时画家描绘统治阶级生活场景的作品占多数,
所以直接决定了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现状。
我们看到《洛神赋图》里山石都没有什么气势,
直接用线条勾勒,可以说魏晋时期的山水画是比较稚嫩的。
图丨东晋 顾恺之《洛神赋图》局部
「人物缩小再缩小」
中国山水画真正开始发生转变是在隋唐,当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,政治格局也相对稳定。
贵族们也开始花心思游山玩水了,
这时的画,改为歌颂富足的贵族生活:有钱出去溜达了,好开心!
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作为展子虔的《游春图》。
画里大幅山水,人都得费尽心思找,还不一定找得全。
图丨隋朝 展子虔 《游春图》
发展到五代,战乱频繁,盛世不在,众多画家逃到了山旮旯里,去感受山水的大气磅礴。
等到宋朝建立后再出山,在淡泊无为的治国思想影响下,
画家们撒欢似的画起了点景人物:秋林放牧、寒山独钓、山道盘车……
图丨南宋 马远 《寒江独钓图》 局部
「 以山水为主」
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发生了本质的改变:山水成为主体,而人物却只是简单几笔勾勒。
画里的人物也不是具体的洛神或者曹植,
他们变成了一类人的代表:农夫牧童、游者行人、文人雅等等。
图丨明 蒋嵩《渔舟读书图》中的渔夫
通过轮廓就也可以判断他们的身份,
这是画家对人物的弱化处理,山水画中点景人物也实现了由具象人物到特征人物的转变。
然而,不论是人物在山水画中的篇幅越来越小,
还是在画中笔墨越来越少,
这两点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面对自然时的谦卑态度。
图丨清 石涛《山水图》之八中饮酒的文人
树下饮酒的文人、背柴的樵夫、垂钓的渔父,他们神态安然悠闲,
与自然融为一体,他们也是让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一抹亮色。
这大概是我们古代农业社会中独有的人对自然亲和、向往态度的表现。